******************************
林寶華醫師 臨床短札
網址:http://www.lph.com.tw
A.請注意:(1)依法令規定,禁止轉錄本網址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2)所有文章僅提供醫藥護同道參考用。
B.緣起:在2011/10/30,一位素未謀面的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稱讚我對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的貢獻,他的主任推薦「天使的鬼臉」,經閱讀後,有很深刻的啟發。當時我頗訝異,因我是學教育,半路轉進中醫師特考,歷經多位老師指導後,幸運地能幫助妥瑞病人。
所有已出版的書,其內容都是舊聞,醫學書籍也是如此;但醫學觀念技術日新月異,若醫者及時提出近日臨床研究狀況,對醫療可能有助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04/09
糖尿病患者罹巴金森氏症癡呆的風險較高,中醫也可幫忙。
~中央社:台學者:糖尿病攸關老年癡呆~
~中央社:新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較高。~
http://tw.news.yahoo.com/%E5%8F%B0%E5%AD%B8%E8%80%85-%E7%B3%96%E5%B0%BF%E7%97%85%E6%94%B8%E9%97%9C
%E8%80%81%E5%B9%B4%E7%99%A1%E5%91%86-234207895.html
http://www.cdsh.ilc.edu.tw/cdshbbs/simple/?t14488.html
(一)報導
中央通訊社 2012年4月7日「台學者,糖尿病攸關老年癡呆」報導: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中一等專家 2012年的「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較高」、「糖尿病患者可能有較高風險罹患巴金森氏症,特別是在年輕族群身上」、「超過9歲後患有糖尿病者,更有可能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特別是年輕族群間,糖尿病與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間有相關性」、「40歲到50歲間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沒有糖尿病女性的2倍」、「20歲到30歲間患有糖尿病的男性,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高」;結論是:「主張糖尿病和早發性巴金森氏症間有關聯」。
(二)我的讀報心得「血中胰島素減少,可使腦內多巴胺逐漸減少嗎?」
1.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因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導致的臨床綜合症,主要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俗稱「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
2.世界衛生組織將糖尿病分為四種類型:
(1)1型糖尿病((IDDM、幼年型、胰島素依賴型、體內無法生產胰島素、先天家族遺傳、最小發病者可自幼兒期)。
(2)2型糖尿病(NIDDM、成人型、非胰島素依賴型、成年人肥胖症者多)。
(3)續發糖尿病。
(4)妊娠期糖尿病(胎兒可能病變、母體常在分娩後自癒)。
糖尿病如果沒有適當的控制,可引起一些急性併發症,如低血糖症、酮症酸中毒、非酮高滲性昏迷。嚴重的長期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衰竭(又稱糖尿病腎病,是發展中國家成年人中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視網膜病變(又稱糖尿病眼病,可致盲,是發展中國家非老齡成年人致盲的主要疾病)、神經病變及微血管病變。
3.「巴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此病是老年人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之一。現代醫學近年有新的分類,患者腦部黑質紋狀體選擇性的多巴胺(Dopamine)生成減少,病人的尾狀核、殼核及黑質的多巴胺含量下降;因神經元細胞凋亡,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以致逐漸出現顫抖、僵硬及動作緩慢的運動性功能障礙,最終會造成生活上的失能、無法行動。
4.「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syndrome):因腦傷、中毒或不明原因引發,病人腦內多巴胺的生成並未減少者,則泛稱為「巴金森症候群」,簡稱「巴金森氏症」。
5.巴金森氏病類似中醫痺症。此病肆虐人類數千年,在三百年前中醫「醫宗金鑑.痺症」有詳細的記載,尤其「痺入臟府證」描述痺症病久之病癥為「肺痺煩滿喘咳嗽,腎脹尻踵脊代頭,脾嘔痞?肢懈墮,心煩悸噫恐時休,數飲臥驚肝太息,飲秘脹瀉在腸究,胞秘沃痛鼻清涕,三焦胃府膽無憂。」頗似現代醫學專家描述巴金森氏症的各種神經、精神病變,如:
(1)「聲音軟弱、呼吸困難、嗆到、肺炎等(痺入肺)」、
(2)「下肢水腫、乏力、體重減輕;頭部前傾、軀幹俯屈、肘關節屈曲、前臂內收、髖關節膝關節屈曲;身體前傾,漸成C字型(痺入腎)」、
(3)「吞嚥困難、流口水、震顫、僵直、肌力減退、行動遲緩;體力或身體協調功能下降、手臂旋轉不良、跛足、起身離椅困難、肩背痛或腰痛(痺入脾)」、
(4)「自主神經危象發生時則大汗淋漓、面部充血、心跳加快、情緒緊張(痺入心)」、
(5)「不安、抑鬱、幻覺、妄想、痴呆;睡眠障礙、有憂鬱傾向;身體上或心理上的壓力(痺入肝)」、
(6)「頑固性便秘(痺入腸)」、
(7)「陽萎、排尿困難(痺入胞)」。
6.台灣巴金森氏病人集中在五十五歲到六十歲發病,越老,風險越高;近年來的發作年齡降低,已有20歲前發病的嚴重病人。
7.這論文研究倒是符合中醫對巴金森氏症併糖尿病人的辨證論治。糖尿病是因體內胰島素分泌失衡的病症,中醫歸屬為消渴症之一;辨糖尿病,屬熱證居多,治療以清熱滋陰為主;辨巴金森氏症的中期、後期,屬虛證居多,治療以溫熱藥補腎陽為主。
因此中醫辨巴金森氏症併糖尿病的病人屬「虛實夾雜」,治療處方會「寒藥併熱藥」,各以藥引導入病灶,袪邪兼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