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中醫療法 臨床探討


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華民國中西醫結合神精醫學會常務理事

遼寧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榮譽博士生導師

黃碧松 醫師

前 言

癲癇是腦細胞過度放電所引起反覆突然發作性短暫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徵的慢性疾病,發作時因神經之部位和放電擴散之範圍不同,可有運動、感覺、自主神經、認知、情感或行為等方面的異常反應。

文獻報告世界癲癇發病率為每千人約3至7人,而其中90%之癲癇病患多發作於20歲之前,台灣兒童癲癇的罹病率每千人約為5人左右。

癲癇屬於中醫「癇病」的範疇,中醫歷代文獻所述之巔疾、癲疾、癇契、癇瘚、食癇、風癇、驚癇、五癲(陰、陽、風、濕、馬癲)、五畜癇(馬、羊、雞、豬、牛癇)、五臟癇(心、肝、脾、腎癇)、五癇、癲癇、狂厥、驚狂等病名都和現代醫學之癲癇有關。中醫由臨床表現及病因病機之分析,因風、火、痰、瘀、虛之疾病因素做辨證論治,可取得較高的療效。
 
臨床論治:

1.由歷代的文獻及近斯的癲癇治療研究報告,「痰濁壅塞致癇」為大多數醫家認為最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痰」為癲癇發病之源,痰可與「風」、「火」、「瘀」等病理因素互相博結,蒙閉清竅,衝擾神明而發癲癇,因此,豁痰熄風之法為癲癇發作較密集必用之法,必下之藥。

癲癇日久,或久服抗癲癇藥引起臟腑氣血虛衰時,必需調理臟腑,補益氣血之時,「痰」之因素仍然膠結未去,也必需佐以痰藥。

常用的豁痰熄風藥: (1)  方劑:滌痰湯 定癇丸 小活絡丹 礞石滾痰丸 (2)  蟲類藥物能加強熄風解痙鎮癇之功效,如蜈蚣、地龍、全蝎、僵蠶、白花蛇等蟲藥。要特別注意:蟲類藥研粉服用比熬湯服用效果更佳。其實,》《中國醫學下辭典》之小兒萬病回春散即是豁痰熄風方加蟲類藥之典範方,臨床治癲癇我常用之。

2.如病患有複雜部份性發作(Complex partial seizures),以意識障礙及精神症狀為突出表現,而出現突然外出,無目的的行走,狂亂莫制,高歌狂呼,脫衣裸體,爬牆跳樓,徹夜不眠,面紅目赤,舌苔黃膩或黃躁,脈象弦大滑數,中醫稱為「痰火擾神」之證,此時可服當歸龍薈丸配服礞石滾痰丸,當然,《醫學心悟》之生鐵落飲也是有效用方。

應用此法治療之後,病勢漸衰而痰濁流戀,神思迷惘,可改服黃連溫膽湯加遠志、菖蒲、鬱金、天竺黃續服調治。 狂躁較久,雖然病勢己緩,時而煩躁不安,多言善驚,形瘦面紅,則為「火盛傷陰」之證,可改用二陰煎或黃連阿膠湯續服調治。

3.發病前有眩暈、胸悶、倦怠乏力、痰多、心情鬱悶、舌苔白膩、脈弦滑有力,此為「風痰閉阻」的證候,可服用小兒萬病回春散或定癇丸,以滌痰熄風鎮癇。

4.有明顯之顱內損傷或腦血管意外、顱腦手術、產傷病史,皆可形成瘀血阻滯腦髓脈絡;而腦炎腦膜炎之後內熱久羈,痰濁內阻,亦可成瘀,皆能引發癲癇。

此種證型病人常有面色晦暗,身體有瘀斑或色素沈著,胸協滿悶,頭暈頭痛,或有心悸,或以肢體麻木疼痛為主要表現,癲癇發作則猝然昏仆,瘈瘲抽搐,或單見口角、肢體抽搐,望診可見顏面口唇青紫,或舌質紫暗有瘀斑,此為「氣滯血瘀」之證,可服通竅活血湯或血府逐瘀湯;

如見有躁擾不安,惱怒多言,甚至登高而歌,幻聽幻視者,可改服癲狂夢醒湯,以上諸方皆出自王清任之《醫林改錯》方,皆能活血化瘀,理氣解鬱以改善病情,如血瘀較重,可加服大黃蟅蟲丸。婦人月經將來則癲癇發作,也是有「瘀」,可加服大黃牡丹湯。

其實,「久病多瘀」,「痰瘀」常可互為轉化,各種證型之癲癇加用活血化瘀藥可提高療效。

5.小兒癲癇伴有智力低下及五遲(立、行、髮、齒、語發育遲緩)、五軟(頭項、口、手、足、肌肉萎軟無力者),甚至對外界刺激無反應,呈痴呆症狀者,此為「胎癇」,脈多虛數,三關淡隱,此種癲癇,輕者治療尚可改善,症重者治療無效。

胎癇病人可服小兒萬病回春散熄風止痙,治療一陣子後已不發作(或患兒已服西藥抗癲癇劑),可用下方緩緩調治,方劑如下: 西洋參、黃耆、紫河車、鹿茸、黃精、川七、石菖蒲、僵蠶(以上等份量),煉蜜熬膏,每服膏1克,日3服,此方無名,能補脾腎,開心竅,熄風止痙,久服無傷。

6.熱性痙攣(Febrile Convulsions)常發性在6個月至5歲之兒童,有相當多之報告認為熱性痙攣持續15〜30分鐘,或24小時內重覆多次發作,會造成腦損傷,尤其對顳葉內側之損害,長大後與發生複雜性局部性癲癇有關,小兒熱性痙攣中醫稱為「急驚風」,如風熱所起,可服用銀翹散和羚羊鉤籐湯合方治之,病之重者,改用清瘟敗毒散配服紫雪丹,以上治法皆取熄風清熱之意。

由於中醫有「驚傳三搐後成癇」之觀念,熱性痙攣緩解後,應連服3個月小兒萬病回春散調治,以防止再發急、慢驚風。 當病人發生癲癇持續狀態,此種狀態會引起發燒、深度昏迷及血液循環衰竭而危及生命,病患頭部受傷、自行減停抗癲癇藥物(不管中藥或西藥)、戒酒、停服其他鎮靜劑、藥物中毒、感染、代謝障礙(低血納)或懷孕等,都會引起額葉受損而成癲癇持續狀態。

以台灣醫療生態,此種病患,皆在大型醫院急診搶救,除非會診中醫,否則中醫無緣接觸此類病人, 癲癇持續狀態,中醫辨證為「風火亢盛」,腦水腫為病人的主要死因,如病人大便秘結,煩躁不安,舌苔黃膩,脈實有力,應急用通腑瀉熱,醒神開竅之法,可給藥大承氣湯或大柴胡湯加牡丹皮、全瓜蔞、桃仁、紅花、菖蒲、南星以通腑瀉熱,化瘀去濁,並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至寶丹、牛黃清心丸,擇一配服以加強醒神開竅之功。

如見脫症,通腑瀉熱法不可用之;脫症可分陰脫陽脫,陰脫者面紅身熱,躁擾不安,息粗痰鳴,汗出如油,應予生脈飲配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至於陽脫者,面色蒼白,汗出肢冷,鼻鼾息微、脈微欲絕,應服參附龍牡湯配服蘇合香丸。

8.不管服用中藥或西藥,癲癇已初步獲得控制,但久病致虛,臟腑已成虧虛狀態,此時可見及「肝腎陰虛」及「心脾兩虛」的證候。

「肝腎陰虛」的患者面色勳黑或晦暗,常行動遲緩,神思恍惚,頭暈目眩,兩目乾澀,健忘失眠,耳輪焦枯,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沈細數,臨床上久服西藥抗癲癇劑者以此種證候最常見,此時可予大補元煎、大定風珠或河車大造丸澤其二方緩緩調治,以滋養肝腎之陰。

 「心脾兩虛」的患者面色蒼白,體倦乏力,納食不香,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無力,此時可給藥歸脾湯、養心湯、香砂六君子湯等藥擇一用之,徐緩調治,以補益心脾。

《景岳全書》云:「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健脾養心,則杜絕生痰之源,補益肝腎,滋水則以涵木,斧底抽薪,斷絕痰濁之本源,共防肝氣橫逆,如此扶正而治其根本,可防止癲癇復發。

 以上用藥,應酌加全蝎、蜈蚣、僵蠶、白花蛇諸藥(研粉調服)以熄風解痙鎮癇,也不可忽略「久病致瘀」的因素,可加服丹參、川七、赤芍、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9.目前中醫門診之癲癇病患,大部份已看過西醫,正在服用西藥抗癲癇者,大部份病患,認為中醫藥副作用少轉而求診中醫,部分患者因西藥控制不理想轉而求治中醫者亦有之,當病患開始服用中藥時,要注意不可遽然停服西藥,應以3至6個月的時間漸漸緩慢減輕西藥劑量,否則引發癲癇再度發作對病患有極大的傷害性。

10.癲癇病患治療期服藥2〜3年是跑不掉的,部份患者需要更長的療程,甚至必需終生服藥,當正氣漸盛則風火漸衰,癲癇少發或不發作,而癲癇休止期時之調養臟腑之虛尤為重要,不可因癲癇已止而忽略服藥調養,當然,避免七情過極,少食肥甘生冷厚膩及辛辣刺激食物,以防誘發癲癇發作。

附方:

 (1) 滌痰湯《濟生方》半夏 竹茹 枳實 橘皮(去白) 炙甘草 白茯苓 人參 菖蒲 膽南星(薑、棗煎)

(2)定癇丸《醫學心悟》天麻 川貝  膽星 半夏 陳皮 茯苓 茯神  丹參 麥門冬 菖蒲 遠志 全蝎 僵蠶琥珀 辰砂 竹瀝 甘草 薑汁(適量)

 (3) 小活絡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川烏草烏 地龍 南星 乳香 沒藥

(4)礞石滾痰丸《丹溪心法附餘》引王隱君方:酒蒸大黃 黃芩 礞石 焰硝 沈香

 (5) 小兒萬病回春散《中國醫學大辭典》川貝母 白附子(製) 雄黃 天竺黃 青防風 冰片 膽星 僵蠶 西牛黃  羌活 全蝎 麝香 天麻 蛇含石 硃砂甘草 鉤藤

(6)當歸龍薈丸《丹溪心法附餘》(本方異名:龍腦丸《宣明論》 ):當歸  龍膽草 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蘆薈 青黛 木香 麝香

(7)生鐵落飲《醫學心悟》天門冬  麥門冬 貝母 膽南星 橘紅 遠志 石菖浦 連翹 茯苓 茯神 玄參  鉤藤丹參 硃砂(用生鐵落煎湯,取煎汁煎前藥)

 (8)黃連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黃連半夏 竹茹 枳實 橘皮(去白)  炙甘草 白茯苓

(9)二陰煎《景岳全書》生地黃 麥門冬 酸棗仁 生甘草 玄參 黃連 茯苓 木通

(10)黃連阿膠湯《傷寒論》黃連 黃芩 白芍 阿膠 雞子黃

(11)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赤芍 川芎 桃仁 紅花 老蔥 鮮薑 紅棗 麝香

(12)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當歸  生地黃 桃仁 紅花 枳殼 赤芍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牛膝

(13)癲狂夢醒湯《醫林改錯》桃仁 柴胡木通 赤芍 大腹皮 陳皮 桑白皮  香附 半夏 青皮 蘇子 甘草

(14) 大黃蟅蟲丸《金匱要略》大黃(蒸) 黃芩 甘草 桃仁 杏仁 芍藥 乾地黃 乾漆 虻蟲 水蛭 蠐螬 蟅蟲(蜜丸)

 (15) 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大黃  牡丹皮 桃仁 冬瓜子 芒硝

(16) 銀翹散《溫病條辨》連翹 金銀花  桔梗 薄荷 竹葉 生甘草 荊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17)羚羊鉤藤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羚羊角 霜桑葉 京川貝 鮮生地 雙鉤藤滁菊花 茯神木 生白芍 生甘草 淡竹茹

(18) 清瘟敗毒散《疫疹一得》生石膏 生地黃 犀牛角(可以水牛角代) 黃連 梔子 桔梗 黃芩 知母 赤芍 玄參 竹葉 甘草 牡丹皮

(19)紫雪(又名:紫雪丹)《外台秘要》引《蘇恭方》:黃金百兩(3.1kg) 寒水石三斤(1.5kg) 石膏三斤(1.5kg) 磁石三斤(1.5kg) 滑石三斤(1.5kg) 玄參一斤(500g) 羚羊角五兩(150g) , 犀角五兩(150g), 升麻一升(500g) 沉香五兩(150g) ,丁子香一兩(30g) 青木香五兩(150g) 甘草八兩(240g) ,(炙)右十三味,以水一斛,先煮五種金石藥,得四斗,去滓後納八物,煮取一斗五升,法滓,取硝石四升,芒硝亦可,用朴硝精者十斤投汁中,微炭上煎,柳木篦攪勿住手,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納成研硃砂三兩,細研麝香(當門子)五分,內中攪調,寒之二日,成霜雪紫色。病人強壯者,一服二分,當利熱毒;老弱人或熱毒微者,一服一分,以意節之。

(20)大承氣湯《傷寒論》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

(21)大柴胡湯《金匱要略》 柴胡 黃芩 芍藥 半夏 枳實 大黃 大棗 生薑 (22)安宮牛黃丸(又名:牛黃丸)《溫病條辨》:牛黃一兩(30g) 鬱金一兩(30g) 犀角一兩(30g) 硃砂一兩(30g) 梅片二錢五分(7.5g) 麝香二錢五分(7.5g) 真珠五錢(15g) 山梔一兩(30g) 雄黃一兩(30g) 黃芩一兩(30g) 上為極細末,煉老蜜丸,每丸一錢,金箔為衣,蠟護。脈虛者人參湯下,脈實者銀花薄荷湯下,每服一丸。

(23)至寶丹《蘇沈良方》引《靈苑方》:生烏犀 生玳瑁 琥珀 硃砂 雄黃各一兩(30g) 牛黃一分(7.5g) 龍腦一份(7.5g) 麝香一分(7.5g) 安息香一兩半(45g),酒浸,重湯煮令化,瀘去滓,約取一兩淨 金箔各五十片上丸如皂角子大,人參湯下一丸,小兒量減。

(24)牛黃清心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牛黃一兩二錢研、麝香研、羚羊角末、龍腦研各一兩、當歸去蘆頭、防風去苗叉枝、黃芩、白朮、麥門冬去心、白芍藥各一兩半、柴胡去苗、白茯苓去皮、桔梗、杏仁去皮尖並炒黃雙仁者麩別研、芎藭各一兩二錢半、肉桂去粗皮不見火、阿膠碎炒、大豆卷碎炒各一兩七錢半、蒲黃炒、神曲研炒、人參去蘆各二兩半、雄黃八錢飛研、甘草剉炒五兩、白歛、乾薑各七錢半、犀角末二兩、金箔一千二百片內百片片為衣、大棗一百枚蒸熟去皮核研亂成膏、乾山藥七兩。

以上除棗杏仁金箔三味,及牛黃麝香雄黃龍腦四味外為細末,入餘藥。勻煉蜜與棗膏為圓每兩作一十圓,用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食後服,小兒驚癇,即酌度多少,以竹葉湯溫化下。

(25)生脈飲《內外傷辨惑論》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26)參附龍牡湯《中醫方劑與治法》 人參 附子 龍骨 牡蠣

 (27)蘇合香丸《蘇沈方引《廣濟方》》 蘇合香 白朮 硃砂 沈香 訶子肉 丁香 木香 香附子 白檀香 烏犀屑 乳香 蓽撥 安息香各1兩 麝香 龍腦各半兩,上為末,煉蜜為丸。

 (28)大補元煎《景岳全書》人參 山藥 熟地 杜仲 當歸 山茱萸 枸杞子 炙甘草

(29)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生白芍 阿膠 生龜版 乾地黃 麻仁 五味子 生牡蠣 麥門冬(連心) 炙甘草 生鱉甲 雞子黃(生)

 (30)河車大造丸《中國醫學大辭典》 紫河車 人參 黃柏(鹽水炒) 杜仲 牛膝 天門冬 麥門冬 龜版(炙) 熟地黃(茯苓煮爛和勻,酒米糊為丸)

(31)歸脾湯《濟生方》 白朮 茯神(去木) 黃耆 龍眼肉 酸棗仁 人參 木香 炙甘香 當歸 遠志(薑棗煎)(當歸 遠志 兩味從《校柱婦人良方》補入)

(32)養心湯《女科證治準繩》 黃耆 茯苓 茯神 川芎 當歸 半夏麴 人參 柏子仁 肉桂 五味子 酸棗仁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33)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方論.卷二》 人參 白朮 茯苓甘草 陳皮 半夏 砂仁 木香生薑

 
 

醫道堂黃中醫診所
www.ydtcmc.com.tw

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 233-3號 2樓
電話:(02)2701-6215 傳真:(02)2704-5529

E-mailydtcmc@gmail.com

本網站由 中國醫學網 建置維護